為貫徹落實《中共云南省委辦公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廳關于印發〈云南省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2022—2024年)〉的通知》(云辦發〔2022〕43號)精神,筑牢綠色發展的鮮明底色,全面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和人民生態福祉,結合紅河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行動目標
堅持“以人為本,綠美惠民;規劃統籌,分步實施;因地制宜,科學綠美;系統構建,多元共生;科技支撐,產業助力;政府引導,廣泛參與”的原則,努力實現工作機制基本健全、建管運營模式基本成熟、產業體系基本構建、標桿引領導向基本形成“四個基本”和城鄉人居環境加快提質、全民植綠愛綠護綠意識加快提高、綠美紅河知名度和美譽度加快提升“三個加快”,通過實施三年行動,重點推進“八美”建設,近期內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城鄉綠化美化新樣板,未來10年努力建成美麗紅河云南新標桿、樣板示范區。
二、重點任務
(一)綠美城鎮
1.綠美城市。按照先行先試的原則,重點實施滇南中心城市、彌勒瀘西一體化、建水石屏“一湖兩城”和河口口岸城市綠化美化行動,其余縣市打好“生態牌”,走好“綠色路”,紅河、綠春、元陽充分挖掘哈尼梯田生態人文價值,金平、屏邊立足自然生態、民族文化提升人居環境品質,示范推動綠美城市和新型城鎮化建設融合加快發展,全力推動蒙自市爭取綠美城市省級試點,有效提升“云上梯田·夢想紅河”品牌影響力。
工作措施:(1)圍繞城市“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和年植樹數量不低于前3年平均值,蒙自市、個舊市、開遠市、彌勒市城市建成區綠地率指標三年總目標達到40%以上,其余縣城建成區綠地率指標三年總目標提升3—4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三年總目標提升0.4—0.6個百分點或達到12—14㎡/人(縣級可參照低線,縣級市參照高線,下同),三年內新建或提質改造1—2個綜合公園(每個不小于5公頃)、爭取建成1個特色植物園、20—30條林蔭路、5—6處立體綠化、25—40個街頭綠地(游園)、25—60公里綠道或者達到國家園林城市對以上指標的要求。
(2)穩步推進城市管網全覆蓋,推動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廠網一體化”,縣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
(3)加快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生活垃圾實施密閉化收集運輸,并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有效銜接。加快垃圾分類前端、中端、末端處理設施建設,加強環衛清掃保潔,大力推行道路保潔機械化作業,提高道路機械化清掃率。
2.綠美鄉鎮。圍繞國省道沿線、重點旅游景區周邊和產業強鎮、歷史文化名鎮和鄉鎮政府所在地,每年每個縣市至少建成1個綠美鄉鎮,到2024年全州建成39個以上綠美鄉鎮。
工作措施:實施農村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加強對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處理,集中打造街旁綠地、防護綠地、道路綠地、居住綠地、公共綠地等,開展公園、綠道建設,加快道路林蔭化、沿街建筑立體綠化、庭院綠化美化。
(二)綠美社區
圍繞主街道小區和單位、新建小區、旅游景點周邊小區、改造提升的老舊小區等,著力提升社區綠化美化的景觀效果和品質。各縣市原則上按每年不低于社區總數10%的比重自行確定三年建設目標,有條件的縣市加快建設。
工作措施:1.因地制宜、摸清家底,準確掌握綠地分布現狀和基本情況,嚴格項目審批,確保新建及改建小區、單位綠地率達≥35%。
2.結合老舊小區改造,謀劃一批居民小區開展綠化共享、空間共享項目,打開城市道路兩側公共空間,將圍院通透式綠化與道路綠地緊密銜接;開展墻體、屋頂、陽臺等城市立體綠化美化。
3.利用城市更新“三舊兩改”建設中的空閑地、廢棄地、邊角地等,拆墻透綠、拆違建綠、見縫植綠、裸土覆綠、留白增綠。
4.新建、改建一批“口袋公園”,滿足居民家門口的日常游憩健身需求,切實做到遠處有景、近處有綠、可視可達。
5.指導社區居委會組織居民定期對本社區綠化美化進行志愿服務。將環境衛生保護納入居民自治章程,將公共衛生、社區綠化美化納入居民公約,倡導健康文明綠色生活新方式。
(三)綠美鄉村
圍繞城郊村、國省道沿線村、旅游景區周邊村、古村名村等,建成58個省級綠美村莊、200個州級綠美村莊,各縣市按照每年每個縣市不低于本行政區域內10%自然村的比例設定縣級綠美村莊建設目標,確保到2024年建成2758個綠美村莊。
工作措施:1.統籌用好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引領建設工程等資金,聚焦“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四地”(邊角地、空閑地、閑置宅基地、拆違地)及庭院,按照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宜花則花、宜果則果的原則廣植鄉土植物,做到應綠盡綠。
2.支持和鼓勵條件適宜地區開展花美鄉村、水美鄉村森林鄉村等建設。積極發展特色林果經濟、林下經濟、庭院經濟、鄉村旅游等綠色富民產業。
3.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提升村容村貌。廣泛開展“每年回家種棵樹”等主題活動。
(四)綠美交通
圍繞交通要道(重點打造昆明—蒙自—河口段)、蒙自繞城高速、精品旅游路線、重要公路、鐵路沿線,以保障交通安全為前提,依據交通干線兩側的自然狀況和功能需要,分層次、分地域、分地段確定建設標準,打造生物多樣、季相明顯、功能完善的綠化景觀廊道,形成暢通、安全、舒適、美麗的綠美交通網絡。建設綠美公路4801公里,其中綠美高速公路390公里(含綠美高速公路交通廊道130公里)、綠美普通國省道461公里、綠美農村公路3950公里;提升綠美鐵路48公里;建設綠美機場1個、綠美鐵路客運站6個、綠美服務區8個。同時,在交通要道兩側及可視范圍內第一重面山區域,開展增擴提色、生態修復和森林質量提升。
工作措施:1.全面推進交通沿線用地范圍內的綠化美化工作,對建設期邊坡、取棄土場、臨時用地等區域進行生態修復,對分隔帶、路側綠帶、立交區、沿線設施、場站、港口(碼頭)、鐵路客運站、隧道洞口等可綠化區域進行綠化美化。
2.實施交通要道兩側及可視范圍內第一重面山區域綠化美化,開展增闊提色、生態修復和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石漠化治理、植樹造林、礦山修復、儲備林、國省道和縣鄉道改擴建等。
3.確保彌勒至蒙自高鐵年內通車運營,文山至蒙自鐵路開工建設,打造建水至石屏快行漫游交通體系,優化提升小火車專用線。按照“一站一景”設計建設鐵路站場。按照“一場一景”、“一場一主題”開展機場綠化美化。
4.將路域外的城市通道面山“五采區”生態修復納入全州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采取市場化運作,多方籌措、引進社會資金參與礦山生態修復,三年內完成城市通道面山礦山修復120個,修復面積750公頃。
(五)綠美河湖
在打好以異龍湖為重點的河(湖)庫水污染綜合防治攻堅戰、紅河和南盤江兩大水系保護修復攻堅戰、“河長清河行動”等工作基礎上,圍繞納入全省河(湖)長制實施的湖泊、流經城鎮或壩區的河流(河段),城市周邊大中小型水庫,水利風景區,主要交通干道沿線的河湖岸線等,開展綠美湖泊、綠美水庫、綠美河流、水利風景區綠美提升“四大工程”建設,建成12個綠美河湖(綠美湖泊2個、綠美河流〈河段〉5條、綠美水庫4個、綠美水利風景區1個)。
工作措施:1.強化湖泊自然岸線保護,實施湖濱濕地和林草植被建設,推進湖泊生態廊道建設,因地制宜開展沿湖生態廊道加密、加彩、加花燈綠化美化工程。
2.以涵養水源和維護水質為目標,著力開展水庫管理與保護范圍邊坡植被恢復、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岸線林草植被恢復與建設、環境綜合整治。
3.根據河流防洪治理河段、穿城市(鎮)河流(河段)、穿越人口聚居鄉村河流(河段)、主要交通沿線河流岸線等特性和需求,積極實施截污、水生態修復、生態護岸、水系改造、道路、電氣照明、給水排水、園林綠化、配套服務設施等河道河濱帶綠化建設。
4.發揮現有水景觀本底優勢,針對水庫型、濕地型、城市河湖型3類水利風景區,因地制宜提升綠化美化水平,加強水文化專題景觀建設,打造民生水利宣傳、教育、示范基地。
(六)綠美校園
圍繞高校、中學、小學、幼兒園等,建成綠美校園25所,其中高校2所、中學10所、小學10所、幼兒園3所。
工作措施:1.將校園原有自然水域、濕地、植被和古樹名木納入學校綠化整體規劃、整體設計,充分挖掘立體空間資源,創造高低變化微地形,營造多層次、多物種的校園綠色體系。
2.最大限度提升校園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推進大中小學校園綠地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結合勞動教育,發動師生自主綠化美化校園。
3.完善校園自然標識系統,滿足科普教育功能。
(七)綠美園區
圍繞蒙自經開區、紅河綜保區、河口邊合區、云南瀘西產業園區等省級及以上園區,建成4個以上綠美園區。
工作措施:1.落實園區、企業綠化美化主體責任,堅持園區綠化美化與園區總體規劃相結合、與城市綠化美化相銜接、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與入駐企業特點相匹配,開展廠區綠化美化,消除園區裸露土地,在廠前區、生產區外圍和倉儲物流區等區域建設固土防塵、隔音降噪等功能綠化帶,為園區員工及周邊居民提供舒適、方便、實用、優美的綠色空間。
2.組織和動員園區和企業開展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設計產品申報,動員和引導園區實施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行動,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引導園區內所有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清潔生產合格企業認定工作。
(八)綠美景區
圍繞現有35個A級景區(新增A級景區同步推進綠美景區打造),到2024年全州A級景區100%完成綠美行動。
工作措施:1.科學合理區分綠美景區層級,按照每年不低于全州A級景區總量30%的比例組織開展綠美景區打造,同步對景區周邊適宜造林綠化空間地塊進行綠化美化。
2.指導綠美景區實施單位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將綠美景區行動納入景區等級質量管理,對工作不到位,不按時限和質量完成綠美景區行動,按照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管理辦法相關規定給予通報、降級或取消等級等處理;對景區綠美行動有力,景觀質量、服務質量提升顯著的景區,優先推薦申報高一等級旅游景區。
三、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1.州級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州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由一名州級領導兼任,辦公室設在州發展改革委。各縣市承擔責任主體,負責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實施細則或工作方案,細化明晰目標任務、責任分工、保障措施、完成時限,精心組織實施,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工作力量,確保順利推進。
2.在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定期召集林草、住建、交通運輸、農業農村、工信、教育等部門召開聯席會議,開展專題研究、統籌協調推進,及時向領導小組上報工作推進情況。州級各有關單位要結合本實施方案,制定專項工作方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對責落實。
3.成立城鄉綠化美化專家委員會,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管理,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的決策咨詢作用,為城鄉綠化美化各項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對全州城鄉綠化美化行動規劃制定、方案設計和重大落地項目進行專業指導和績效評估。
(二)政策保障
1.結合州情實際,研究完善全州城鄉綠化美化行動政策體系,強化規劃、設計、建設、管護等相關主體責任,建立科學考核評價體系,組織開展常態化督查調研,統籌推進工作。
2.在科學合理、安全可行的前提下,制定出臺一批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術標準、導則,破解城鄉綠化美化中的規范性問題。
3.探索符合州情的項目綠化美化審批機制,新建項目涉及綠化美化的,所使用植物要遵循適地適種原則,鄉土植物種類占比不低于50%、數量占比不少于80%。
(三)資金保障
1.堅持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中央、省預算內投資、中央省財政對下轉移支付、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及其他專項資金,在不新增隱性債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信貸政策等,多方籌措資金支持全州綠化美化工作。
2.探索建立《紅河州綠色金融項目庫》、綠色產業發展基金,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提升綠色金融工作水平和綠色信貸投放規模,采用市場化、公司化、專業化運作模式,引導集體、個人、社會組織等多方面資金投入城鄉綠化美化。
(四)科學規劃
1.州級相關部門按照與自然環境條件相適應、與生態資源和特色風貌相協調、與城鄉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契合的總要求,做好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等規劃的銜接,按照相關導則、指南等,邀請具有相應資質和良好業績的機構進行綠化美化方案設計,綠化美化項目主管部門須一并參與審核把關。
2.縣市三年行動計劃須廣泛征求公眾意見,充分考慮可行性,結合各地實際體現特色化、差異化,經縣市人民政府審核后組織實施,并報州級有關部門備案。
3.州、縣市兩級要提前謀劃啟動本級行政區域十年期綠化美化規劃編制工作,確保省級規劃印發后可充分有效銜接、及時完成編制。
(五)項目統籌
1.全面做好全州綠化美化項目的摸底與儲備工作,將城鄉綠化美化與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緊密結合,與推進鄉村振興、發展全域旅游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構建紅河州綠化美化項目信息庫。
2.強化項目統籌力度,圍繞“八美”任務,重點聚焦滇南中心城市、彌勒瀘西一體化、建水石屏“一湖兩城”和河口口岸城市,按照“點線連接,成片建設,分步實施”的原則充分考慮不同類型項目的特點聯動推進,避免出現同質競爭與重復建設,通過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城鄉綠化美化新樣板,全力爭取省級財政資金獎補,示范推動綠美紅河建設。
(六)廣泛參與
1.按照“州級統籌、縣市主體、部門指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上下聯動,形成合力。
2.探索和規范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購買經營轉讓(POT)等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市場、社會分工協作,產學研聯動發展的建管運營模式,加快補齊以綠化美化為基礎的“綠美+”經濟全產業鏈。
3.發揮州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科研優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科研技術攻關,搭建與綠美紅河相關的科研創新平臺,提高科技成果服務城鄉綠化美化質效。
4.籌建“紅河州國土綠化基金”,鼓勵引導市民自主選擇捐資、捐種、認種、認養等多種形式開展綠化和養護;探索建立城市綠化美化監督管理機制、將綠化美化納入村規民約管理等監管措施,大力倡導愛綠、護綠、養綠的社會風尚,提升民眾參與認可度、獲得感。
本方案確定目標任務低于上級有關政策文件的,從其規定。